当前位置:

【益企鄞未来】斩断泄密链!鄞州检察商业秘密“从业禁令”构筑技术安全盾

发布时间:2025-07-30

离职核心员工跳槽对手公司,带走核心源代码,导致原公司拳头产品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取证难、追责难、防再犯难,企业维权深陷困境。鄞州检察深入破解维权难题,在侵犯商业秘密罪量刑建议中提出“从业禁止令”,构筑起守护企业核心技术的“防护盾”。

“拳头产品”遭低价围猎

“逆向溯源”破局取证难

国内电表行业龙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宁波某知名医疗电气公司发现,其研发的核心产品“三相智能电表”突遭江苏某公司同质低价产品冲击,市场份额暴跌。

疑点指向两名离职后加入对手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何某某、杜某某。然而,商业秘密侵权隐蔽性极强,企业自行取证困难。鄞州区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快响中心介入后,提出关键策略:“逆向溯源”!

检察官提出关键维权路径:购买竞品、解剖芯片、比对核心代码。专业机构鉴定证实:对手公司产品的目标代码与被害公司自研产品高度一致,可反向推导源代码实质性相似!固定初步证据后,公安机关迅速立案,何某某、杜某某落网。

图为鄞州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走访被侵权企业,听取权利人意见

深挖“案中案”

技术调查官破解开源辩解

何、杜二人供述:入职时对手公司已持有被害公司的“旧版源代码”。这立刻引起检察官警觉。经深挖,查明另一名核心技术人员王某某数年前已被对手公司高薪挖走,并带走了旧版源代码。何、杜的行为,是又一次高薪利诱涉密骨干窃密的“重演”,他们带走的,正是最新版源代码。

面对“部分代码属开源”辩解,鄞州检察引入技术调查官。专业比对确认:代码是被害公司独创、具巨大价值的核心商业秘密,绝非开源可得,为定罪提供坚实支撑。

量刑建议首添“禁令”

 精准护企防再犯

被害企业忧心忡忡:“判缓刑后他们再入同行怎么办?”

商业秘密犯罪高度依赖专业知识。 为根除再犯风险,鄞州检察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创新提出:建议法院对三人适用“从业禁止令”——禁止缓刑期满后三年内从事电表软件研发生产销售。这道“禁令”,如同一道“防护罩”,直击企业痛点,也为后续和解创造了关键条件。

全链条履职护权益

依法和解获共识

被害企业因巨大损失、技术流失和核心员工“背叛”而难以释怀。鄞州检察履职贯穿审查起诉至二审全程,充分沟通,引导双方着眼长远与行业修复。最终,在二审阶段,某智能仪表公司及三名被告人积极赔偿,与被害企业达成和解并获得谅解。这一转变,成为二审法院依法改判适用缓刑的重要依据。

本案是鄞州检察深化“检察护企”、践行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的生动实践。

检察官指出:“核心技术骨干流动本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但一旦与商业秘密非法泄露结合,尤其流向特定竞争对手,损害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利益,更可能动摇产业根基和国家竞争力。”企业必须筑牢内部防线,完善商业秘密分级保护,强化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提升全员保密意识。对利用专业背景犯罪者,“从业禁止令”等预防性司法措施应成为遏制再犯、保护创新的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