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防护 多维联动 法治“护苗”——宁波市全链条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6-30
“原来好好说话,孩子真的会听。”一位父亲在花季关护·悦家专题活动反馈表上写下了这句话。
近日,浙江宁波慈溪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慈溪市教育局、慈溪市妇女联合会、慈溪市益米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20组曾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家庭,带来了一堂“法律+教育+情感”三重修复的“家庭教育补习课”。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如何打通司法牵引、教育矫治、社工服务“三大链条”,凝聚治理最大合力?“我市将未成年人保护融入法治建设大局,通过前端重防护、中端强治理、末端建机制,全链条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宁波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立体防护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盾体系
“我就是想试试,没想到会烧那么大……”小俊(化名)系江北区某学校初二学生。2023年3月期间,小俊趁家中无人,用点燃的竹筷子引燃沙发。这场火灾不仅让自家房屋受损,还波及邻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约8万元。
“未成年人就像未干的水泥,我们的责任不是惩罚那些脚印,而是帮助它们凝固成坚实的路基。”为此,办案机关联动“家校社”,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多项措施,帮助涉案未成年人重塑价值观,顺利回归社会。
“我以前常常和妈妈吵架,现在觉得很对不起她。”在江北区慈城古县城的慈孝文化馆内,听完董黯汲水的故事后,未成年的失足少年小方(化名)深受触动。
2024年5月29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余姚市人民法院走进余姚市四明山镇中心小学,开展“浙里春风·甬法童行”六一普法活动。郑珊珊 摄
法律这根准绳,既能丈量行为的边界,也能牵引迷失的灵魂回归正轨。近年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擦亮“甬法童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党建品牌,联合基层法院党支部开展“蒲公英护苗”主题帮教、山区校园爱心普法等特色活动,践行法治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普法理念。
镇海区针对流动儿童群体心理关爱需求,创新开展“心动力,助成长”宁波市首个心理社工定期驻校项目。驻校社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情感陪伴、资源链接、关系协调等服务,探索构建“预防—识别—治疗—服务”四个层级的“全周期”心理关爱机制,为流动儿童创造全方位的心理关爱环境。2024年已为在校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案辅导45人,主题团辅活动22次,家长课堂28次。
多维联动
织密“排查-预防-维权”三道防线
2024年12月,奉化溪口派出所在处理一起未成年人走失警情中发现,父亲张某波多次酒后殴打未满14周岁子女,且存在再次殴打伤害风险。
为化解风险形成闭环,根据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3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8条,溪口派出所依法代为2名未成年人向奉化区法院提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区法院依法裁定果断发出了全省首份未成年人保护令。
据了解,2024年,奉化公安分局会同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奉化区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协作共治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协作共治机制的会商纪要》等规定,通过“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快速联动,进一步提升涉未成年人事件的综合治理能力。
2022年4月27日,奉化区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在区检察院挂牌。林杰荣 摄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奉化区发动村(社区)网格员、儿童主任、妇联执委等力量,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群体开展“四必访”排查。同时,畅通“线上12338热线+线下家事门诊”双渠道,提供未成年人保护、反家暴关爱救助等综合服务。
宁海县依托“缑火计划”,在民警驻校防范违法犯罪风险的基础上,创新“订单式”帮扶机制:学校提交问题学生“订单”,政法委、公安、法院等多部门“接单”精准帮扶。
某职业学校班主任说:“以前班上发生学生打架、东西被偷等事件,我们一遍遍谈话,效果却很一般,现在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法治护苗
法实现“预防-矫治-回归”三重目标
“我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现在就想踏踏实实过日子。”2008年,16岁的何某(化名)因抢劫罪被判刑十个月。2023年,已改过自新的何某在申请网约车司机资格时,却因系统显示犯罪记录被拒。
鄞州区检察院调查发现,何某的未成年犯罪记录依法应当封存,立即协调公安机关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但由于后台数据的存在,该公司依旧不通过何某的申请。
于是,该院将此案上报给上级检察机关,并给网约车总公司制发了函。最终,网约车公司对接的后台数据屏蔽了何某的犯罪记录,何某如愿开起网约车。
2025年4月2日,在鄞州区新时代法治实践中心,鄞州区检察院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图为检察官与学生们互动交流。陈锡江 摄
法治“护苗”,护的是“幼苗”健康成长、“新苗”向阳而生。一直以来,宁波市通过一系列机制建设为“护苗”行动注入法治动能。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宁波市性侵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保护工作机制实施办法》,和市检察院、市教育局联合发文,通过“职业禁止”等刑罚辅助性措施,切实预防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再次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市检察院印发《宁波市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工作规范》,规范加强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工作,最大限度教育矫治涉罪未成年人,预防再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隐性辍学问题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新痛点。
海曙区检察院作为全市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的两家试点单位之一,在发现适龄未成年人失学或事实辍学后,立即通报教育部门并跟踪返学情况,并积极借助数字检察监督模型,排查教育部门未及时掌握的线索,健全完善涉案未成年人辍学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