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案不小办】一部手机揭露虚假“授权”真相
发布时间:2024-08-30
尚在研发的空调型号竟已批量销售?注册商标授权究竟是真是假?......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就一起空调制假售假的假冒注册商标案提起公诉。该院通过依法履职,成功“解密”主谋虚假“授权”假象,铲除了一条空调造假产业链。
在研空调广告铺天盖地 2022年初,宁波市鄞州区一家知名品牌企业发现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存在着大量宣传销售该企业品牌驻车空调的广告,然而奇怪的是,该企业同型号产品尚处在研发阶段,还没有投入批量生产。经过走访调查,该企业发现涉案空调涉嫌假冒其注册商标,在浙江生产后销往省外,已形成生产、运输、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严重侵害了企业知识产权,遂报案。 经查,权利人系国内空调生产龙头企业,王某某因其品牌效应,动起了“蹭热度”造假的“歪脑筋”。2022年3月,王某某通过互联网搜索 该空调企业关键词,搜索到一经销商黎某某的联系方式。黎某某曾就职于佛山某电气公司,其公司经销的正是该空调企业的小家电。 起初,黎某某告知王某某其仅销售该知名品牌小家电,经营范围不包含空调类产品,也没有该品牌在驻车空调范围的授权,但在王某某高分红诱惑下,黎某某最终妥协。 次月,黎某某伪造了该知名品牌佛山分公司的假公章,并假借该公司名义向王某某出具了商标使用授权协议。
借虚假“授权”之名制假售假 拿到授权之后,王某某“如鱼得水”。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之间,王某某奔走联系生产商,使用黎某某提供的伪造的某知名品牌商标使用授权协议、授权书等材料为自己“背书”,先后搭线多家生产商。期间,当生产商就王某某提供的授权材料提出疑问,要求出示注册商标权利人给生产商的授权许可时,面对生产商的质疑,王某某顾左右而言其他,谎称自己和品牌企业的“李总”关系很好,以总部领导出差无法敲章、下次出差带来等理由一再拖延纸质授权协议。 然而,惨淡的生意、生存的困境,让生产商即使心存疑虑,仍产生了动摇,最终参与到王某某生产假冒注册商标的驻车空调产业链中。三家生产商共计生产1600余台驻车空调,价值280余万元。后王某某成功将该批假冒注册商标的驻车空调销售给多名经销商。 这样一条制假售假的产业链使得参与其中的不法分子们“收获颇丰”,一张假合同就让黎某某获利14余万元,生产商的获利也从1万到9万余元不等。2023年5月,王某某等人陆续被公安机关抓获,同年9月,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鄞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突围“零口供”困局确保案件精准定性 “我也是被黎某某骗的!我以为他是真的有授权!网上他的公司也能搜得到的!”到案后,王某某拒不认罪。假冒注册商标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其授权材料是假冒的,案件的办理陷入 “零口供”的僵局,如果王某某是基于完全信任黎某某的授权而生产销售产品,就不构成犯罪。 那么,王某某究竟是真糊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网上能搜到”?怎么搜的? 承办检察官自行补充侦查,对辩护人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演示搜索,通过聊天记录、天眼查查询记录、浏览器搜索记录等电子数据,查实王某某辩解因未注册无法查看“天眼查”上企业具体信息而没有继续查证知名品牌佛山分公司注册情况与实际查询步骤不符,未注册用户也可查看,且根据王某某所称的关键词进行网页搜索,所获内容也和黎某某所提供材料不吻合。王某某的相关从业经历证明其熟知商标授权流程,但其与黎某合作洽谈过程中却不核查佛山分公司是否存在和黎某某身份情况、也未索要宁波总部的授权文件,种种现象直指王某某对黎某某的授权材料缺乏信任基础,其主观上明知黎某某提供的系虚假授权材料。
检察履职实现案件高质效办理 环环相扣的证据闭环重锤敲定了案件的真相。2023年12月30日,鄞州区检察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将王某某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三十万元,与同案犯连带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七十万元。 检察机关主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根据行为人涉案具体情节,分层处理。对主观恶性较大、犯罪情节较重、犯罪数额较大的王某某、黎某某依法提起公诉并建议适用实刑;对犯罪情节相对较轻、积极退赃退赔、消除不良影响,并取得权利人谅解的生产商方某某等三人建议适用缓刑;对主观明知不明显,仅参与公司生产销售的部分厂商工作人员作撤案处理。依法分类分层处理既做到了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也体现了精准认定各被告人的地位作用,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为最大化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检察机关打出“刑附民+诉前合理赔偿”组合拳,一方面依法支持权利人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惩罚性赔偿诉求,法院最终判决王某某、黎某某连带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70万元,另一方面,减少权利人诉累,积极启动创新建立的诉前合理赔偿机制,在诉前、诉中调解、积极促成方某某等三名制假生产商向权利人企业合理赔偿损失155万元,达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诉前合理赔偿机制双赢的结果,挽回权利人损失。 案件虽已审结,但其中反映出来的商标授权流程制度性监管漏洞亟待解决。为此,鄞州区检察院立足个案办理向类案预防延伸,建议权利人健全商标授权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商标授权管理,通过“办理一案”,实现“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积极促进辖区企业主动交流互助,牵头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以“传帮带”形式促进辖区内企业的互帮互助,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集群效应。